首 页
|
新闻记事
|
报 班
|
名 师
|
留 学
|
高 考
|
成 人
|
少 儿
|
远程教育
 
  热门频道: 四六级即将开班、新概念一至四册即将开班、留学直通车常年开设、远程教育常年开设报名热线:1300102795
 
高 考
 
 
 
 
信息搜索
 
   
 
推荐信息
 
 
·暂无信息
 
 
热点信息
 
 
·暂无信息
 
 位置: 天天教育网 >> 高 考 >> 名师讲堂 >> 正文  
校本课程发展、课程综合和课程领导的关系之一
 
编辑:admin     更新时间:2008-10-27      阅览:
 
     showElementsTop(0);   
校本课程发展、课程综合和课程领导的关系之一
──21世纪世界基础教育改革及发展潮流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黄显华
校本课程发展、课程综合和课程领导的关系
──21世纪世界基础教育改革及发展潮流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黄显华
 
一、导言
 
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两岸三地都进行课程改革。从课程文件中可见,“校本课程发展”和“课程综合/统整”都是课改的重要概念。“课程领导”一词在课改的文件中着墨不多,但亦在不少学者的“理想课程”中,即在他们探讨课改的文章中开始出现。
 
由多位学者主办的两岸三地课程理论研讨会,自第三届至第五届的主题分别是:
 
第三届,2001年在台北举行,主题是“学校本位课程发展”;
 
第四届,2002年在香港举行,主题是“课程统整/综合比较研究”;
 
第五届,2003年将在兰州举行,主题是“课程领导与课程评价的理论与实施”。
 
本文尝试对21世纪世界各地,特别是两岸三地基础教育改革及发展潮流中的重要概念,即“校本课程发展、课程综合和课程领导”三个课题作出分析和探讨。
 
下文首先展示两岸三地课程改革有关内容,随着探讨三个课题中各两者的关系,三者的探讨对学校改进的关系,最后以三地研究结果、Goodlad(1991)所提“课程”作为一个研究范畴所包括的三个范畴和Schwab(1983)所提出的教育四个共同要素对三个课题作出分析和建议。
 
二、两岸三地课程改革有关内容
 
从下文可见,三地课改均提出将校本课程发展和课程综合作为课改主要内容,课程领导一概念则较少提及。
 
(一)内地
 
对于校本课程发展,教育部提出校本课程开发是执行国家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师在实践中对学生的需要作出评估,确定课程目标,选择与组织课程内容,并决定课程的实施与评价方式。
 
对于组织保障,教育部提出学校可成立课程委员会。学校课程委员会制订学校年度课程实施方案和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以及相配套的各项制度,协调校内各处(室)的工作。在审议教师申报的校本课程纲要时,必须有教师代表、学生及家长代表和社区相关人士等参加。
 
(二)香港
 
课程发展议会规划今后十年课程发展的时间表如下。
 
短期发展(2001~2005年)方面,鼓励已做好准备的学校,先从小规模开始,尝试发展校本课程。中期发展(2006~2010年)方面,政府应有系统地总结及推广在短期发展阶段的成功经验,帮助学校发展校本课程及改善学与教的策略。学校方面,在短期发展阶段的基础和经验上,以中央课程架构为基础,迈进学校课程发展计划的下一个阶段,发展校本课程,并进一步改善学与教的策略。
 
课程发展议会提出,该议会发展了一个课程架构,作为学校教育中各阶段学与教的基本结构。课程架构容许不同的组织方式、不同广度及深度的课程内容和灵活的学习策略及风格,以照顾个别的需要。课程架构由三个互相联系的部分组成:(1)学习领域;(2)共通能力;(3)价值观和态度。
 
(三)台湾
 
根据我国台湾教育负责部门的有关材料,九年一贯课程的特色如下。
 
(3)学习领域的统整:将学生学习内容之结构,统整为七大学习领域(语文、健康与体育、社会、艺术与人文、数学、自然与生活科技、综合活动),统整现行国小11科、国中21科之单科形式,并试图结合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养成学以致用的基本能力。(5)学校本位的课程发展:未来学校可选择适合学校、教师及学生学习的各种审定本教科用书,亦可依照“课程纲要”设计和发展自己所需的课程与教材,且学校必须组成课程发展委员会,以教育行动研究方式发展学校本位的课程,以充分发挥教育专业自主的精神。而增加弹性教学节数的安排,更可以引导学校发展特色,进行学生自主学习与辅导。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合作伙伴 | 广告服务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 技术支持:源码天地
通信地址:北京西单大木仓胡同37号教育部业务楼505A 邮编:100816 电话:010-65648078 010-65648079 010-65648076
邮箱:kefu@moe.edu.cn 京ICP证0504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