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心的同学和家长或许已经发现,今年9月份新发的初二(八年级)中学《历史与社会》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版)中,有关良渚的表述做了两处重要修改:一是“长江下游的一处遗址”变成了“长江下游的良渚遗址”;二是课本中出现了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的图片说明中,“长江下游一处遗址出土的玉器”也被明确修改成“长江下游良渚遗址出土的玉器”。 刚参加完“良渚论坛”的良渚博物院院长蒋卫东昨天向记者透露,为了让良渚文化更好地为世人所了解,良渚管委会与浙江大学合作,并请人民教育出版社修改中学课本中关于良渚文化的表述。他说,目前已经完成的是以上两处修改,接下来将会把良渚文化在中华五千年历史中重要地位的阐述也放入课本。 记者在今年最新版的初中《历史与社会》的课本上,找到了这两处修改。在该课本第二单元《文明的起源》的第一课《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中,在论述中国开始迈进文明时代的门槛时,就提到了“在长江下游的浙江良渚遗址中,出土了许多象征权力的玉器”。而在2006版的《历史与社会》课本中,“良渚遗址”没有被指明,而是被笼统地称为“长江下游的一处遗址”。而课本上良渚出土的玉琮的图片,说明中的“长江下游的一处遗址”也被“良渚遗址”所替代。 “我有时碰到一些专家,一说良渚,他们很快就接一句:‘哦,知道啊,梁祝嘛!’可见我们良渚文化还远远没梁祝文化来得有名气啊!”蒋卫东笑言良渚文化在公众心中既熟悉又陌生。“从文化的发展高度以及对后世文明的影响力来说,良渚文化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良渚文化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发展阶段,并且良渚的玉文化对于中国玉文化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课本关系着每一代人,它无形的影响力是十分惊人的。在以前的中学历史课本中,提到远古时代,只讲到了半坡遗址、大汶口遗址以及河姆渡遗址等,当讲到良渚遗址的时候,只是用“长江下游的一处遗址”进行表述。“用‘一处’就轻轻带过去了,非常模糊。”蒋卫东说,“但学校的课本其实是很好的平台,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良渚文化。”据了解,全国的中学生都统一使用人教版的课本,因此这一修改将对传播良渚文化这一浙江和中国重要的史前文明提供重要的契机。 杭州春蕾中学的陆杰老师对“良渚”明确写入中学课本表示赞赏,“现在课本的教学内容越来越清晰,对历史文化的地域色彩比以前更加强调。”他认为,良渚文化是远古时代中国长江流域文化的一个代表,中国的城市和社会紧接着就产生,是文明的黎明和曙光,因此它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正变得越来越高。陆杰认为:“目前我们对历史、古迹的保护和重视还不够,而保护意识的培养要从教育开始,所以教材的改进其实也是在保护历史。而对学生来说,强调历史文化的地域特性会更加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