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新闻记事
|
报 班
|
名 师
|
留 学
|
高 考
|
成 人
|
少 儿
|
远程教育
 
  热门频道: 四六级即将开班、新概念一至四册即将开班、留学直通车常年开设、远程教育常年开设报名热线:1300102795
 
高 考
 
 
 
 
信息搜索
 
   
 
推荐信息
 
 
·暂无信息
 
 
热点信息
 
 
·暂无信息
 
 位置: 天天教育网 >> 高 考 >> 高考冲刺 >> 正文  
2007年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应试指导
 
编辑:admin     更新时间:2008-10-27      阅览:
 
 
所谓的科技文,实际是社会科学类文章和自然科学文章的简称。前者常常指教育学、文化学、经济学、历史学、美学等学科的文章,后者主要指研究自然科学及科技发明或发现方面的文章。探究 2005年16套高考试卷,13套试卷的“小阅读”命制了科技文阅读试题,而2006年11套试卷的“小阅读”命制了社会科学类阅读试题。由此看来,两类文体交替考查。
 
科技文的选材,往往是反映某一个领域最新动向的文章,包含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动态和成果,是人们在学习深入到一定阶段时必然要接触到的知识。我们阅读它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技信息的过程。高考科技文阅读考查的是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让考生借助语文的学习方法和规律,捕捉语言信息,主动获取知识,而不是要求学生全面、系统、透彻弄懂相关的科技知识,更不是从专业知识的理解的角度来考查。科技文由于内容覆盖面宽,思维容量大,能力要求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考生往往抓不住要点,分不出条理,理不清关系,因此感到阅读的难度较大,得分普遍较低。要提高科技文阅读的成绩,必须强化三种意识,提高两种能力。
 
一、文体意识
 
2007年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明确要求能“阅读一般论述类和说明类文章” ,了解“实用类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所以了解科技文的文体特点是非常必要的。
 
社会科学论文是用来进行社会科学研究和描述社会科学研究的文章。它既是探讨社会科学问题,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手段、又是概括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文字载体。从文体上说,它应包括议论性和说明性等类别。对于议论性的社科文,要弄清主要观点,弄清材料与观点、论证方法与结构等关系,把握论点。比如阅读2006年全国卷2《大运河保护迫在眉睫》,题目本身就是论点,文章运用了很多材料作为论据进行论证:大运河在广开海运之前是我国古代的一条重要交通命脉;大运河贯穿之地被誉为“古代文化长廊”,其文物价值与意义非同寻常;大运河的保护现状确定令人忧虑;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载体和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
 
对于说明性的社科文,要弄清说明对象、特征,理清说明顺序、方法,体会关键语句。比如阅读2006年山东卷《干栏居》,首先把握说明对象“一种将房屋用桩柱架离地面的宫室形式”——干栏居。它具有以下一些特征:它是巢居的一种较高级形式;它以下端架空的桩柱或“干栏”得名;河渡干栏居的“长屋”,是长江流域史前的一种特殊的家族聚居形式,体现了宫室建筑的某些特征。
 
而自然科学类文章可能会涉及到天文、地理、生物、物理、化学以及当代最新的高科技知识,新科技新知识层出不穷,科技文材料千变万化,但其基本价值在于向人们传授新知识、传递新信息,偏重于对知识、信息的客观陈述。并且有其鲜明的文体特点。一是时代感强,文章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新科技新发明的内涵、 新发明的依据、 新科技新发明的特点、 人们对新发明的评价、新科技新发明的操作程序有关的设备人员等、新科技新发明的意义及应用; 二是选文内容的单一性,基本上是一文一意,一篇文章只介绍一种新知识,或一项新发现、新理论,内容不复杂;其次表现为词义、句义的“惟一”性,一个术语,一个句子,只有一个意思,不存在见仁见智的多解现象;三是表述清晰,自然科学类文章用语明了,就希望读者一看便知,一读就懂。比如阅读2005年山东卷《你利用花,花也利用你》。这篇文章传递给我们的新发现是:“花卉能够激发我们积极的情感和其他深层心理变化,在这一点上人类与其他任何物种几乎都不一样;更让人好奇的是,花卉可能利用了它对人类的这种独特影响来不断进化。”它依据的是拉特格拉斯大学的一个心理学家和遗传学家小组的研究,当然还有科学家们提出了各种进化理论。
 
二、问题意识
 
科技文的阅读测试有其基本规律:从能力层级看,一般属于B(理解)、C(分析综合)两个层级;从考查点来看,主要集中在词句的理解、信息的筛选整合、归纳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以及根据文章内容、观点作合理的推断上;从题型看,都是单项选择判断题,3个小题,9分。
 
综观近几年科技文阅读试题我们可以发现,命题者常将选项的干扰点设置在如下八大对应关系上,很多人称之为“科技文阅读题的雷区”。
 
(一)部分与整体。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有意混淆。如2005山东卷第9题D项“对接受鲜花的心理效应问题,心理学界已经做过大量的科学研究”。据原文第1段,心理学界“在接受鲜花的心理效应方面还没有进行过多少科学研究”,该句的语意是说科学研究的数量还“很少”。这就犯了将原文中“少”的事物表述成“多”的事物的错误。再如第10题D项“对人类来说,开花植物既没有食用价值,也没有其他基本生存价值”,原文最后一段是这样表述的“对人类基本没有食用或其他生存价值的开花植物”。因此,在阅读文章时,一定要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例如“一些”“有些”“几乎”“除……之外”“绝大多数”“全都”“全部”“所有”等。
 
(二)主观与客观。命题者设计选项时,不尊重阅读材料中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夸大事物实有的能力、功能和效用。如2006山东卷第6题项,“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榫卯的结点构造,在蕲春毛家嘴干栏居遗址中用得更为娴熟”,而原文的表述是“板之间的连接已有盒口技术,这种榫卯构建在蕲春毛家嘴干栏居遗址中用得更为娴熟”,这实际就是夸大了蕲春毛家嘴干栏居遗址中“榫卯的结点构造”的范围。
 
(三)原因与结果。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如2006浙江卷第8题不属于导致人类学缓慢成长的原因的一项是,C项“显著的民族差异,导致理解的困难”,原文的表述是“正是与迄今未知民族的大量接触……人们的注意力才集中于人类各种各样的差异”,这就是颠倒了因果关系。而2006年全国1卷第 题C项,“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将有利于大运河沿岸文物古迹的保护,从而加速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进程”,就是强加因果,因为原文“加速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进程”根本找不到依据。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山东2007年高考增加基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合作伙伴 | 广告服务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 技术支持:源码天地
通信地址:北京西单大木仓胡同37号教育部业务楼505A 邮编:100816 电话:010-65648078 010-65648079 010-65648076
邮箱:kefu@moe.edu.cn 京ICP证050411号